select language:zh-CN
舌苔形成原理深度解析:从五脏协同到一炁周流的中医新解

舌苔形成原理深度解析:从五脏协同到一炁周流的中医新解

望舌苔是舌诊的重要环节,了解了舌苔形成的背后原理,才能知道舌苔不正常是怎么回事,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结论:舌苔,乃土气之精华上荣于舌也!

注意:文中涉及的治法及用药仅供中医同行参考,患者切勿私自服用,否则后果自负。

一、传统理论的突破:舌苔生成不仅是胃气上潮

1. 教科书的局限与争议

  • 经典理论:舌苔由胃气熏蒸所致,但临床发现:
    • 舌苔分布与胃经走向不符(如舌尖苔多反映心火)
    • 全舌苔均匀者胃气未必强盛(如阳虚患者舌淡苔白)
  • 现代验证:舌微生态研究发现,舌苔菌群与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关联(《Nature》2023年研究)。
  • 清代周学海《形色简摩》中的一段话:“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藉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我才有所明白,“奥,原来这个舌苔与五脏关系密切,非独胃也!”
  • 翻阅课本可知,这个舌与五脏确实关系密切,舌苔是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与五脏关系密切。下面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描述:

2. 经络脏腑协同机制

  • 舌面-脏腑映射图:​舌区对应脏腑病机关联舌尖心肺心火亢盛/肺燥津亏舌中脾胃湿浊困脾/胃阴不足舌根肾命门火衰/下焦湿热舌边肝胆肝郁气滞/胆火上炎
  • 下面的内容均来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经别篇、经筋篇。内容包括了与舌相关的经脉、经别、经筋,及脏腑之间的关系,还有经脉与口腔的关系,我觉得舌的环境在口腔,必然也会受到口腔的影响。

🌳手太阴肺

●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注:这个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经别:“循喉咙”

🌳手阳明大肠

●经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

●经别:“上循喉咙”

●经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颧骨)”

🌳足阳明胃

●经脉:“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别:“上循咽出于口”

●经筋:“上挟口”

🌳足太阴脾

●经脉:“入腹,络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

●经别:“上结于咽,贯舌中”

🌳手少阴心

●经脉:“下膈,络小肠”“上夹咽”“却上肺”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经别:“上走喉咙”

🌳手太阳小肠

●经脉:“络心,循咽下膈,抵胃”“上颊”

🌳足太阳膀胱

●经脉:“络肾,属膀胱”

●经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足少阴肾

●经脉:“属肾,络膀胱”“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颊舌本”“从肺中,络心,注胸中”

●经别:“直者,系舌本”

🌳手厥阴心包

●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经别:“出循喉咙”

🌳手少阳三焦

●经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交颊”

●经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

🌳足少阳胆

●经脉:“下加颊车”“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

●经别:“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口腔上下部)中”

🌳足厥阴肝

●经脉:“夹胃,属肝,络胆”“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咽喉)”“从目系下颊里,环口唇”“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

小结:从以上条文可知,与舌直接相关的脏腑有肝、心、脾、肺、肾、膀胱、三焦。

肝:“脉络于舌本也”

心:“系舌本”

脾:“连舌本,散舌下”“贯舌中”

肺:“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喉咙”

注:这个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肾:“颊舌本”“系舌本”

膀胱:“别入结于舌本”

三焦:“当曲颊入系舌本”

小结:而全部脏腑均与口腔有直接关联,要不环口唇,要不循咽喉。脏腑经络之间互为表里,不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也有贯通连接。可见脏腑与舌直接或间接都相关,那么他们与舌苔的形成也密不可分。


二、气化视角下的舌苔生成动力学

从最原始的中医气化角度看一下舌苔的形成过程。

饮食进入胃中,经过脾胃的研磨运转,心火肾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就变成了水谷精微。

然后水谷精微经过脾气升清,可上输到肺,通过肺朝百脉,宣发肃降来营养周身。

水谷精微则通过整个气机的运转,气化过程上潮于舌就变成了舌苔。

所以这个舌苔的生成五脏都有参与,只不过饮食这个原料先投到了胃里,强调胃气。

虽然分析到这里,我内心依然感觉不够明朗。

暂且把舌苔形成定义为五脏协同作用,产生的水谷精微上潮于舌而成舌苔,那么五脏失调都会影响舌苔的产生。

后来在学习中我突然想到自己构建的体系“一炁周流”,是一不是二,也不是五。

“人体不就是一团土气吗,五脏六腑不也是由土气化生的吗,本来就只有中土这一气,没有分别啊”。

“说胃气实则是说土气,说五脏实则也是在说土气”。

“土气无处不在,水谷精微无处不在,舌苔自然不仅仅在舌中间,整个舌头都有相应分布啊”。

一个胃,一个五脏,就把思维局限住了。

舌苔,乃土气之精华上荣于舌也!分而言之曰五脏,合而言之仅土气,一也!

1. 气化四阶段模型(基于《周易参同契》与“一炁周流”理论)

阶段气化动力舌象表现
原始态先天元气舌淡红润泽无苔
生化态脾胃运化薄白苔均匀分布
郁滞态三焦气机阻滞厚腻苔/花剥苔
虚衰态五脏真气亏虚镜面舌/裂纹舌

2. 土气理论的现代诠释

  • ​“一炁周流”核心
    • 土气即中气,为五脏气机枢纽(脾升胃降)
    • 舌苔本质是土气精华上荣,反映中焦气化状态
  • 临床验证:慢性胃炎患者舌苔厚度与胃泌素水平呈正相关(《中华消化杂志》数据)。

三、舌象解析与调理方案

(附“一炁周流”辨证逻辑)
1. 土气壅滞型(厚腻苔)​

  • 舌象:舌中苔黄厚腻,边有齿痕。
  • 病机:中焦湿阻,气机不畅。
  • 推荐方剂:平胃散+砂仁6g(燥湿运脾,芳香醒胃)。

2. 土气亏虚型(剥脱苔)​

  • 舌象:舌面花剥如地图,舌淡无华。
  • 病机:胃阴不足,中气下陷。
  • 推荐方剂:生脉散+山药30g(益气养阴,固护中焦)。

3. 土气郁热型(黄燥苔)​

  • 舌象:舌苔黄燥起刺,舌质红绛。
  • 病机:阳明腑实,热结津伤。
  • 推荐方剂:调胃承气汤+玄参15g(釜底抽薪,滋阴润燥)。

四、“一炁周流”临床应用体系

1. 舌-证-方对应表

舌象特征核心病机推荐方剂
舌尖红绛苔少心火亢盛导赤散+莲子心6g
舌边鼓胀苔黄腻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郁金10g
舌根白腻苔厚肾阳虚寒湿金匮肾气丸+巴戟天15g

2. 调理周期规划

  • 急性期(1-2周)​:以祛邪为主(如三仁汤通三焦)
  • 缓解期(3-4周)​:攻补兼施(如参苓白术散)
  • 巩固期(5-6周)​:培元固本(如龟鹿二仙胶)

Categories:


Comments

One response to “舌苔形成原理深度解析:从五脏协同到一炁周流的中医新解”

  1. […] How is the thick and greasy tongue coating actually formed? I think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ca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in our minds, and only then can the treatment be comprehensive without missing anything. It is best to read the following article after reading this one: Technique Section | D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 of Tongue Coating Formation in Tongue Diagnosis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