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zh-CN
厚腻苔, 化浊汤, 舌诊图谱, 中医调理, 脾虚痰湿

厚腻苔根源大揭秘:从脾虚痰湿到五脏失调,一张图看懂舌象与调理方向

先解析厚腻苔产生的原理,然后是舌象图片的解析,最后放上我常用的一个方子“化浊汤”。

见到厚腻苔,我们常想到的就是脾虚痰湿盛,然后告诉患者,“给你化化痰湿吧!”,然后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三仁汤,达原饮,各种方剂就无脑用上了。

厚腻苔到底怎么产生的呢,我想只有知道它产生的整个过程,心里才算清楚,治疗才不会遗漏。阅读下面文章最好先读一下这篇:技法篇 | 舌诊之解构舌苔产生的原理

在上文中提到了舌苔的产生是土气之精华上荣于舌导致的,或者说五脏协同作用产生的水谷精微转运于舌而形成舌苔。我们都知道这个厚腻苔是痰湿内盛,而痰湿的生成涉及到了水谷精微产生,转运及代谢整个过程。

下面对这个过程进行一个描述:

饮食进入胃中,经过脾胃的研磨运转,心火肾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就变成了水谷精微。

然后水谷精微经过脾气升清,可上输到肺,通过肺宣发肃降,朝百脉营养周身。

饮食进入人体,一部分变成水谷精微,另一部通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就变成了糟粕即水谷浊气,谷浊主要通过肠道以大便方式排出,水浊通过膀胱以小便方式排出。当然还有一部分浊气会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以汗液的形式排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膀胱脏腑别通(脏腑别通论)。肺气的宣发肃降,直接影响到水谷糟粕的排泄。

而水浊要正常通过膀胱排泄,还要有肾阳的温通气化。

至于肝气它是一股木气,主疏泄流通,在整个产生、转运和代谢过程中全部参与,所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舒肝健脾。

从上面分析可得知,五脏六腑在水谷精微整个产生、转运及代谢过程中都有相应参与。

饮食进入人体内,如果没有有效转化为水谷精微,就会变成痰湿。转运过程中,不能正常输布,停留体内也变成痰湿,就像流动的水变成臭水沟一样。产生的糟粕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蓄积在体内也变成痰湿。

至于每个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怎么产生的痰湿,结合上面的描述,自己分析一下,下面仅举个简单例子。

比如说肾,肾阳不足,那饮食没有火力加持就变不成水谷精微,不被人体吸收就变成了痰湿。而水浊的代谢需要肾阳的温化,膀胱才能正常司开合从小便排出,否则就会蓄积在体内变成痰湿水饮。所以痰湿的产生贯穿整个生成、转运、代谢的过程,而与五脏六腑都密切相关。不要见了痰湿就只知道健脾除湿。

一、厚腻苔的重新定义:不只是脾虚痰湿

1. 传统认知的局限性

  • 教科书定义:厚腻苔=脾虚痰湿,但临床发现:
    • 舌苔分布与胃经走向不符(如舌尖苔多反映心火)
    • 全舌苔均匀者胃气未必强盛(如阳虚患者舌淡苔白)
  • 现代验证:舌微生态研究发现,舌苔菌群与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关联(《Nature》2023年研究)。

2. 五脏协同的痰湿生成机制

  • 生成链条饮食→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心火肾阳温煦→肝气疏泄→肺气宣降→三焦通调→水液代谢
  • 关键靶点:​脏腑功能失调表现舌象特征脾运化无力舌中苔厚腻肾阳虚水停舌根白腻苔肝气滞血瘀舌边鼓胀苔黄腻

二、18张舌象图谱解析与调理方案

1. 典型舌象分类

下面来具体看一下舌象,有些舌苔不完全厚腻,也放上去。仅简要分析舌象及简要的处方思路。

舌两侧鼓鼓是肝气郁结,前面也有两个鼓鼓的突起,一般这种患者都存在胸闷,乳腺增生。郁点是气郁化火。舌根苔相对偏腻滞,有肾阳虚。方见上热,必见下寒。可以用四逆散来舒达肝郁,薄荷连翘来疏散郁火,苦杏仁或者半夏,把散出的郁火再收回来,降到肾中,心肾相交。益智仁、巴戟天等柔和的药来温暖一下肾水。其它化痰药酌情使用。
舌右侧明显大于左侧,为右路不降(肺与大肠可能都郁滞),两侧鼓鼓的肝气郁滞也明显。舌中裂纹,存在脾虚郁滞。可以柴胡、枳壳解肝郁,杏仁、厚朴、鸡内金、火麻仁降右路。另外加上健脾化痰行气活血的药。
此为三角舌,肝血亏,肝体不足,肝用功能自然失调,容易肝郁脾虚。患者常表现为心烦易怒、消化不良,大便干,头晕,这些症状都因肝血不足,或失养或郁滞化火引起。以疏肝养血健脾为主。方可选用逍遥丸加酸枣仁、柏子仁、火麻仁等。
这个是轮胎舌,周围鼓鼓的,中间凹陷,为肝郁脾虚。方可选用四逆散+四君子+炒山药填一下不足。
舌有点发鼓,舌质还有些偏暗,气血药同时用上。舌苔有点黄腻,痰湿化火之象,可以香砂六君丸打底,加上茵陈、竹茹等。或者温胆汤加上四逆散。再少加点赤芍、丹皮等活血药。
大舌头堵住满嘴,舌虚软隆起为龟背舌,为脾肾亏虚,失于封藏。这个拍的有点模糊,他这个舌根其实是凹陷的,舌根部有点苔少,肾阴不足,舌又偏淡嫩。这个需要脾肾同调,还要化痰湿。阴阳都有不足,用药上需仔细斟酌。
舌体偏薄,淡嫩,舌前凹陷为勺子舌,气血不足,上焦大气下陷。舌根较窄,腻苔主要在中下焦,脾肾阳气不足。思路温补脾肾,升举大气。脾肾本不足,如果担心柴胡、黄芪升举大气抽调能量,可以先补脾肾加上香附、枳壳、川芎等把上焦流通开,后续再升举大气。
花剥苔、地图舌,木气疏泄不均。舌面也是凹凸不平,血分也有郁结。思路疏肝健脾活血。四逆散、桂枝茯苓丸加点化健脾化痰湿的药。这个剥苔主要是郁结导致的,也存在一定程度阴亏,可以酌情加点养阴药。
这也是个轮胎舌,肝郁脾虚,没有厚腻苔,舌中间有点水湿。四逆散和四君子加生姜加减。
这是如意舌,上焦及下焦凹陷形如如意。可以看这篇文章:
技法篇 | 舌诊之解构如意舌(下元亏损,上焦大气下陷)
此为肾阳不足,上焦大气下陷,舌质比较僵板也存在郁滞,需要温化寒湿,升举大气,行气活血。
舌根无苔,肾阴亏虚,舌面偏干燥。补肾阴化痰湿,一般我是六味地黄丸和化浊汤加减。化浊汤文章末尾讲。
舌质淡嫩气血不足,痰浊郁而化火。舌苔分布不均,舌表明凹凸不平,气血都有郁滞。这个底子是虚的,还有痰热。用药上要健脾补气血,同时要化痰浊,行气活血。用药剂量上要考究。
舌根凹陷,舌苔如积粉,肾阳不足。舌尖红点是虚阳浮动导致的,不要清热。用药上温潜阳气,结合达原饮加减,尤其是草果图片要用上。
舌苔稍微有点腻滞,不是很严重,两侧微鼓,舌尖是平的,患者往往伴随着头晕、脱发、心慌、睡眠差等心肝血不足的情况。同样可以用逍遥散加酸枣仁疏肝健脾养血。
舌苔厚腻,舌质隐约看到比较晦暗,需要温通脾肾阳气,活血化瘀,通腑降浊等。这个就用化浊汤加减就行。
舌左边明显大于右边,肝气郁结。肾根凹陷,舌质淡嫩,肾阴阳两亏。治法疏肝补肾健脾化痰。
这是一个典型的冰盖舌,舌苔满布舌面,颜色晦暗阴冷。病机为阳虚寒瘀。舌尖同样也可见到一些红点,也是阳虚,虚阳浮动导致的,不可清热。可参考的方剂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藿香正气散、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根据情况加减就行。
这个也算是冰盖舌,不过没上一张舌象那么阴冷,气血不足的象更明显一些。舌根较窄,苔也更腻一些,下元亏虚。以温补肾阳,健脾养气血为主。用药上温肾阳以杜仲、续断、狗脊这种补益助阳的为主。

2. 用药逻辑

舌象特征核心病机推荐方剂
舌两侧鼓胀苔黄腻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郁金10g
舌中裂纹苔厚腻脾虚痰湿参苓白术散+砂仁6g
舌根白腻苔如积粉肾阳虚寒湿金匮肾气丸+草果10g
舌尖红绛苔少心火亢盛导赤散+莲子心6g

3. 化浊汤组方精要

  • ​化浊汤:柴胡,枳壳,厚朴,杏仁,鸡内金,火麻仁,桂枝,党参,茯苓,白术,草果,元参,元胡,半夏,陈皮
  • 核心配伍柴胡+枳壳(疏肝解郁) 厚朴+杏仁(降肺通腑) 草果+元参(芳香化湿+养阴) 桂枝+党参(温阳益气)
  • 歌诀记忆法
    “柴枳厚杏鸡麻桂,参茯术草元夏陈”
  • 禁忌警示
    • 阴虚火旺者禁用温燥药(如草果)
    • 湿热壅盛者需减党参用量

这个方子不是说见了痰湿就无脑用上,更多的是一种提示意义,里面涉及到的方子有四君子汤、平胃散、二陈汤、三仁汤、达原饮等,里面的药物涉及很多治法。

柴胡、枳壳疏肝解左路郁滞,厚朴、杏仁降右路肺与大肠之气。鸡内金提示消食,火麻仁提示通腑,桂枝提示用姜附桂温阳解表。党参提示补气,茯苓提示利小便,白术健脾燥湿利水都有,草果提示用芳香化湿药,元参提示养阴清热,元胡提示活血,半夏提示燥湿,陈皮提示行气。

燥湿,芳香化湿,行气,健脾,舒肝,利湿,通腑,消食,补气,活血,养阴,温阳解表。这些基本就是痰湿的常用治法,你有可能忘记了某个治法,背一下歌诀,就不会遗漏治法。里面疏肝、健脾、温心肾阳气,宣降肺气都涉及到了,另外痰湿主要从大小便代谢掉,当然有些皮肤病也用汗法,三路分消,都囊括进去了。比如你背一下歌诀背到草果,那提示芳香化湿,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化湿药。

有表证用藿香、紫苏叶,消化不好用砂仁,有咳嗽用紫苏叶,有热可用平性化湿药佩兰,有寒用白蔻仁,舌苔如积粉用草果,头蒙用石菖蒲。


三、现代人常见误区与破解之道

1. 三大认知误区

  • 误区1:见苔厚腻就用平胃散
    • 正解:舌根腻+腰酸→肾虚痰湿,需金匮肾气丸+苍术
  • 误区2:舌苔黄腻只清热
    • 正解:黄腻苔伴舌淡→脾虚湿热,需四君子汤+茵陈
  • 误区3:胖大舌=脾虚湿盛
    • 正解:舌淡胖+畏寒→脾肾阳虚,需真武汤+白术

2. 调理周期规划

  • 急性期(1-2周)​:三仁汤通三焦(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 缓解期(3-4周)​:参苓白术散健脾
  • 巩固期(5-6周)​:龟鹿二仙胶固本

文中涉及的治法及用药仅供中医同行参考,患者切勿私自服用,否则后果自负。


Categories:


Comments

One response to “厚腻苔根源大揭秘:从脾虚痰湿到五脏失调,一张图看懂舌象与调理方向”

  1. […] Technique Section | Deconstructing Thick and Greasy Tongue Coating in Tongue Diagnosis (with 18 Tong…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