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中医诊疗指南:舌诊辨证+外治法实操全解析

荨麻疹与新冠防控中医智慧:舌诊辨证+季节养生

一、荨麻疹的中医认知与防治策略

​现状分析​​:最近发现小孩子生病的情况不多,但大人中荨麻疹、麦粒肿的案例有所增加,小孩子也有麦粒肿的情况。夏季荨麻疹高发,成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儿童,多与脾胃虚弱、代谢障碍相关。

1. 病因病机解析

  • 中核病原体​:风邪+湿浊+郁热交互作用
    • ​风邪​​:外感风寒/风热,或血虚生风
    • ​湿浊​​:过食生冷肥甘,脾胃运化失常
    • ​郁热​​:肝郁化火或心火炽盛

2. 舌诊辨证要点

舌の特徴对应病机推奨される独自の漢方薬
舌中凹陷+苔白腻脾胃气虚,湿邪困阻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
舌尖红绛+舌边芒刺心肝火旺,热毒蕴结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
舌淡胖大有齿痕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金匮肾气丸(温阳利水)

3. 案例与外治法

接下来讲一个麦粒肿的案例,大家看下面的舌苔。之前讲病案时经常提到舌苔,大家有一定基础,现在看看这张舌苔——舌尖和舌两侧明显偏红,能看出来吗?

整体舌质颜色偏紫暗,像猪肝色;但两侧和舌尖有局部明显的大红色区域。我用蓝色圈出来了,箭头指的位置颜色分布不均匀,这些偏红的地方说明体内有“热”“火”。舌尖红对应心火旺,两侧红对应肝火旺,所以这位宝妈肝心火旺,才长了麦粒肿。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用龙胆泻肝丸清肝火.

另外,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舌头两侧如果偏窄、不饱满,对应的是阴血不足。看第三张图(绿色标记处),舌头两侧像包饺子时往里褶皱的样子,明显干瘪,这就是阴血不足的表现。阴血不足的人容易上火,哪怕只吃一点辣椒或水果,都可能出现症状。现在大家可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有没有这种情况。

再说说麦粒肿的症状。有人问麦粒肿长啥样?没得过的人可能不清楚。看图(已模糊眼睛部分),大家看,眼睑上有明显红肿。这位宝妈当时不在家,不方便吃药,我就让她用了外敷的方法。她坚持外敷后,麦粒肿里的脓慢慢往外透,能看到脓点变得明显、集中,后来破溃流脓,皮肤很快就愈合了。她之前去医院,医生说有脓需要手术切掉,我让她继续敷,通过“拔脓拔毒”就能解决。今天她告诉我已经破溃,脓排出来了,恢复得不错。脓排出来就进入收尾阶段了,如果配合中成药,恢复时间能缩短一半。

​中药熏洗方​::
荆芥15g、防风15g、苦参30g、黄柏20g
煎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7日为1疗程

接下来讲荨麻疹的案例——上周五有位患者来找我,她之前在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每到夏天,她全身就会出现大面积红肿硬块,比普通荨麻疹更严重(虽严格来说可能不属于典型荨麻疹,但皮肤问题均可归类探讨)。可惜她就诊时症状不明显,没有皮肤图片,但可以通过舌苔分析病机,帮助大家加深舌诊认知。

这是一个典型的“轮胎舌”,大家可以详细看看轮胎舌的特征与治疗方案:《轮胎舌深度解析:肝郁脾虚的舌象密码与11张实战图谱》看舌苔,大家注意观察舌中间是否有凹陷?我圈出了凹陷区域,大家看图片——前圈对应胃虚,后圈对应肠道虚。还记得我讲过的舌苔臓腑分布图吗?胃和肠道虚弱,正是她皮肤问题的根源。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忌口?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吃进去的食物无法正常代谢,就会转化为湿、热、寒等“垃圾”。这些病邪如果跑到体表,就会形成荨麻疹;如果堆积在甲状腺、乳腺,就会形成结节。不管西医诊断为指标异常还是器质性病变,本质都是代谢能力变差的结果。

古人说“病从口入”,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吃超出脾胃承受能力的食物——饮食忌口不是牺牲幸福,而是让你变得持续稳定的幸福。

如何通过舌苔预判皮肤问题?看舌中间圈出的区域是否有明显红点(对应心肺部),以及舌头外围是否偏胖大、边缘无苔或泛红。比如上周看的一个小姑娘,前胸反复长痱子,就是这个区域有热的表现。大家看原图,舌周颜色虽不如舌尖红得突出,但仍有泛红迹象,这说明什么?

她的主要病机是风邪+中气虚+湿浊。脾胃虚导致生湿,风邪裹挟湿浊上犯皮肤,而心肺区域的红点提示有轻微郁热,但热象不如风、湿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荨麻疹,不同人用药不同——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因为每个人的风、湿、热比例不同,必须精准配比药物。

比如这位患者,我抓住“祛风除湿”为主、“清心肺热”为辅的思路,她服药后瘙痒和红肿明显减轻,目前仍在调理中。


二、新冠常态化防控中医方案

​最新动态​​:南方地区出现散发病例,中医强调”扶正祛邪”核心策略。两年我经历过五次新冠感染,都是通过自己开中药或中成药调理自愈的,所以想和大家聊聊经验。

1. 感染分期与用药

阶段特征推荐用药予防:
初期(畏寒发热)葛根汤颗粒+荆防颗粒出汗后避风,及时更换湿衣
中期(咽痛咳嗽)六神丸+复方鲜竹沥液脾胃虚寒者减量服用
后遗症期(乏力盗汗)生脉饮+玉屏风颗粒连续服用14天巩固疗效

我感染过五次,但没有后遗症,秘诀在于用中医思路“拔根”治疗。第一次感染时浑身酸痛如被殴打,后来逐渐摸清规律,每次在症状初现时用中成药压制,后三次恢复就很快了。

很多人转阴后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就是因为西医治疗可能未完全清除体内“风寒湿热”等病邪,而中医能针对性驱邪。

周米叶:前两天群里的琴姐感染后,用我分享的藿香正气液等中成药调理,很快好转。她的情况比较特殊,经历了中医“六经感冒”的全部六层症状【口误,实际上是五层】,所以格外难受。先问问大家,听过我讲的“六经感冒”吗?
1. 太阳经(表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头痛、脖子僵硬。
2. 少阳经(第二层):喉咙干、咳嗽、太阳穴扯痛、全身酸痛。
3. 阳明经(第三层):反复发烧、出汗、口渴。
4. 太阴经(第四层):痰多、腹胀、反胃想吐。
5. 少阴经(第五层):喉咙痛、骨头酸痛、精神萎靡。

患者A这次感染,几乎经历了前五层症状:头痛脖子僵(太阳层)、太阳穴痛+咳嗽(少阳层)、反复发烧(阳明层)、痰多反胃(太阴层)、骨头酸痛(少阴层)。中医治疗时,会根据症状出现的顺序和主次,逐层驱邪。比如初期鼻塞打喷嚏,用解表药;咳嗽痰多则加化痰湿的药;骨头酸痛时,重点温补肾气。

患者A说咳嗽时太阳穴两边像被扯着痛,整个头都跟着疼。这种太阳穴痛属于少阳经范畴,说明病邪已从表层深入第二层。而痰多对应太阴经,需同时调理脾胃祛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咳嗽总不好——如果只止咳不化痰湿,病邪就会反复。

对比西医,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时,研发药物需要漫长周期,而中医以不变应万变,抓住“驱邪扶正”的核心即可。就像张伯礼院士团队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中医方案,正是基于六经辨证的思路,快速控制症状且不留后遗症。

最后想告诉大家,不必对新冠过度恐慌。学习中医预防思路,就像应对普通感冒:注意保暖、避免积食、观察舌苔变化(比如舌边齿痕重提示湿气重,需健脾)。如果未来两三个月出现类似症状,不管是否是新冠,及时用中药调理都能有效控制。记住A的案例,心里有底就不会慌,随时可以找我咨询。

接下来一两个月,如果新冠相关报道增多,大家别慌,更不要乱囤药。现在网上很多“特效药”都是西药。这类药大多是清热消炎药,包括部分中成药(如莲花清瘟),本质上是按西医思路研发的,没有真正运用中医辨证思维。我之前用纯中医方法调理新冠患者,基本都没有后遗症,而单纯用西药压制症状,反而可能留下隐患。
这里要强调:永远不要轻视感冒。即便症状暂时被消炎药控制,如果没有从内往外排邪,一定会留病根。比如新冠后遗症中的月经不调、荨麻疹、过敏等,很多都是病邪未清导致的。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调理,只是需要时间,但关键是一开始就用对方法。之前在让大家囤的药,还记得吗?比如葛根汤颗粒、玉屏风颗粒、藿香正气液(丸),这些都是适合夏季的实用中成药。

我前段时间注意避免吹冷风,但因穿了汗湿衣服导致毛孔闭塞,一直流清鼻涕,及时换衣服+喝葛根汤颗粒就好了。尤其是小朋友,一定要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否则可能出现“吃了药也不管用”的情况——细节没注意,药效就打折扣。

2. 六经辨证要点

经络层级典型的な症状中医对策
太阳经(表证)头痛项强、骨节疼痛麻黄汤发汗解表
少阳经(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阳明经(里热)高热汗出、口渴烦躁白虎汤清气分热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は公開されません。 必須項目はマークされています *

ja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