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看!“人争一口气”的“气”究竟是什么?脾虚湿气全解析​

气从何来?脾虚生湿的真相!

常常说“人争一口气”,那么,“气”到底是什么?中医认为,气不仅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功能表现。

一、中医的“”:生命的原动力

中医所说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功能表现。气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1. ​先天之气​​:来自父母遗传的先天之精,储存在肾中,称为“肾精”,是生命的根基。
  2. ​后天之气​​:通过饮食吸收的水谷精微和呼吸吸入的自然清气,由脾胃运化生成,滋养全身。
  3. 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结合,形成肾精,储存在肾里面。中医认为,肾为命门之火。
    五行生克如何影响五脏健康?五行里面,火生土,土是脾,所以在肾气的熏蒸下,脾气形成了。脾气足了以后,脾就可以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了,这叫腐熟食物。

​气的功能​​:

  • 推动血液运行、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固摄精微物质等。
  • 五行中,肾属水,脾胃属土,肾气(火)通过“火生土”温煦脾土,助脾运化水湿。

二、脾虚生湿:湿气的根源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就会滞留体内,形成湿邪。脾气起什么作用呢?
脾是主土的,土克水,所以中医认为“脾主统水”。什么意思呢?水是什么呢?
水就是我们喝进去的液体。水进入人体以后,一部分会被身体利用。一部分被代谢以后,形成废物,然后通过尿液、汗液排出体外。
脾气和肾气足的话,会把体内该排出去的都排出,该留到体内的留下来。脾气和肾气虚,该排的排不出去,一部分变成津液,另一部变成了湿邪。
脾气虚、肾气虚,人的身体内就会生湿。

1. ​​脾虚与湿邪的关系​
  • ​脾主统水​​:脾通过“升清”将水液上输心肺,再通过肺、肾的气化排出。脾虚则水湿停滞,表现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
  • ​土克水失衡​​:脾土虚弱无法制约肾水,导致水湿泛滥,出现水肿、痰多等症状。
2. ​​湿邪的连锁反应​
  • ​脾虚→血虚​​:脾虚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血液不足,加重湿滞。
  • ​脾虚→肺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易咳嗽、痰多,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

脾虚可能会引发血虚,为什么?血是从脾吸收的食物营养物质转化来的。
脾气不足,就无力把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当然血液来源就不足了。血不足,脾气又不足,进入人体的水湿就被截停在里边,变成水湿。除脾虚、肾气虚以外,湿邪还跟什么有关呢?还跟肺气虚(肺气不足)有关。五行生克如何影响五脏健康?中医认为,土(脾胃)生金(肺)。只有脾胃的功能充足了,肺系统的功能才充足。脾胃之气不足,呼吸系统、肺系统的功能也随之下降


三、舌象诊断:湿邪的“镜子”

通过舌象可快速判断脾虚湿气:

​舌象特征​​对应问题​​调理方向​
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脾虚湿困健脾祛湿(如茯苓、白术)
舌苔白厚腻寒湿内盛温阳化湿(如干姜、陈皮)
舌苔黄腻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如茵陈、薏米)

案例1:

水湿的舌象,表明脾胃功能出问题了,水湿都滞在里边了。如何调理呢?一边去水湿,一边补脾,很快就能改善。体内有湿,祛湿之后要马上补脾。往期文章:舌苔形成原理深度解析:从五脏协同到一炁周流的中医新解


四、调理脾虚湿气的实用方法

  1. ​饮食调养​
    • ​健脾食材​​:山药、芡实、小米(煮粥)。
    • ​祛湿茶饮​​:茯苓10g+炒薏米15g+赤小豆10g,煮水代茶。
  2. ​穴位按摩​
    • ​阴陵泉​​(祛湿要穴):每日按揉3分钟,促进水液代谢。
    • ​足三里​​(健脾要穴):艾灸10分钟,增强脾胃功能。
  3. ​经典方剂​
    • ​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食欲不振、便溏。
    • ​二陈汤​​:痰湿咳嗽、舌苔厚腻。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