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来自于以为老师,以下是他的原文:
见字如面,我是栋哥,一个爱英语,中医和写作的中年大叔。
我出生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个乡村语文老师,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的我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头很大,身体很瘦小,面黄肌瘦,不怎么爱吃饭。每周五放学后,我最喜欢在村囗的大树下等我父亲,因为周五我父亲常常去乡里开会,每次都会给我很多水果糖!
小时候的我文文静静的,爱看书,十分地听话,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平时不爬山,不游泳也不爬树,不好动!现在想想,这是非常典型的身弱之人,肾气都不足。平时吃了太多甜的东西,是在泄肾气的!
后来,我和父亲到别的村教书,爸爸的同事喜欢给我糖吃,也有的朋友喜欢讲令我毛骨悚然的故事给我听,那时候,晚上都不敢睡觉,连门都不敢出,怕黑,那时候,晚上是点煤油灯的。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牙痛了。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确实要命,有时疼得在地上打滚!从此,我的牙齿松动,一囗烂牙。如果你想让你小孩一囗烂牙,多吃点糖,给点压力和恐惧就够了!如果教语文的父亲但凡了解一点中医知识,也不至于让我走过了痛苦的上半生,腹胀,失眠和头痛伴随了我的青春。
后来,我来到乡上读初中,学习的压力继续变大。最令人要命的竟然暗恋隔壁班的一个女孩,每一天她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脑海中,觉得他很美丽。但是产生喜欢是由内心发出来的,但理智的大脑硬是压住了内心的渴望,认为小小年纪产生这样的情愫是不应该的,也就是早恋,老师一直强调中学生不可以早恋。我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其实,爱了就爱了,为什么要深埋心里呢?为什么要用理智去压制这自然而然的情感呢?其实,可以去接纳这个情感,而不是反抗,压抑自己的内心。其实从那个时候,我就感觉眼睛痒痒的,视线开始模糊,从那个时候开始,眼睛就开始近视了!有时候看东西的甚至重影!从此眼睛近视越来越严重了!学了中医后,我终于知道,我肝郁了,跟看书多少一点关糸都没有。
现在想想,如果你小孩喜欢上什么东西,然后非常想拥有,你有能力帮他购买,而你却因为价格而不给他买,长些以往,你小孩很快就肝郁,眼睛就慢慢的近视了,也是一样的道理。
转眼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因为父母的认知,影响了我的一生。而成人之父母的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医,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暂时不讲能学到什么程度,哪怕半吊子的水平都会让我受益一生,自己的健康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由自己掌握!
首先,肾是先天之本,保护我们的肾气,只有肾气强大了。人才会精力充沛。所以不要让小孩过小的去承受压力和恐惧。肾气衰了,就会出现一口烂牙,你一天刷三次也不起任何作用!
然后,脾是后天之本,少吃生冷的食物,不要湖吃海喝,把脾搞虚了。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身弱能量不足就是脾虚造成的!
最后是肝,控制好你的情绪,保持情志舒畅,不要压抑自己,让情绪适当的释放,让能量自由流通!要不你试试,热恋一场,再分手,至少三天起不了床。所以情志的舒畅是多么重要!
身弱之人生荆棘,好好学习中医,共勉!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的感悟是体弱则托情。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体弱的人性格都不是太好,可以说是不健康,不健康的性格又会反过来加重体弱,如此循环,中医可以用来打破这个循环,而中医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开始审视自身,找到问题的源头,进而弥补。中医有明显的文化属性,通过修正行为来潜移默化的改变人。
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关于中医核心病机:
- 肾气不足(先天之本):
牙齿松动的主要关健就是肾虚,肾虚补肾又上火,那怎么办呢?补其母,补肺,可补肺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再往上倒,肺的母亲是脾胃,补脾胃,牙齿松动是心肾不交上火,还手脚冰凉,先补脾胃后补心肾,也就是先吃桂附理中丸,后吃天王补心丹,然后就是牙齿越来越好,手脚也不冰凉了。桂附理中丸中就有补肾的功效,桂附,是肉桂+附子子,肉桂是点亮命门之火,附子尤如是点灯的油,他们就可持续点亮命门火了,身体阳光旺了,湿气寒气都没有了,脾胃虚寒也就没有了,身体运化了,心肝脾肺肾都补上了 - 脾胃虚寒:案例:手脚发热,肚子一受冷就痛就拉肚子,一吃热气的东西就上火。前年去医院开了两个疗程的中药,拉肚子好了一点,今年又便秘,最近两个月喝高钙益生菌骆驼奶粉又好了很多。现在就是牙不能咬硬的菜,即使是青菜梗都不可以,烦人得很。
解决方案:脾胃虚寒,心肾不交,先调脾胃,喝一个星期藿香正气水,(必须要水),先祛祛寒,再吃桂附理中丸,在夏天之前吃完天王补心丹,心肾相交了,牙齿就有劲儿了。 - 脾虚痰湿(后天之本):
- 表现:腹胀、便溏、痰多、乏力
- 机制: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
- 肝郁化火(枢机不利):
- 表现:近视加深、情绪压抑、失眠多梦
- 机制:肝开窍于目,肝郁则气机不畅,神光不得发越
舌诊往期文案:勺子舌深度解析:郁结与大气下陷的舌象密码——附11张实战图谱与调理方案
三类体质对照表与调理方案
体质类型 | 典型症状 | 舌象特征 | 调理方案 |
---|---|---|---|
肾虚型 | 齿摇耳聋、畏寒肢冷 | 舌淡胖有齿痕 | 六味地黄丸+杜仲、续断(腰三味) |
脾虚型 | 食少腹胀、痰多黏腻 | 舌淡苔白腻 | 参苓白术散+健脾化痰丸 |
肝郁型 | 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 舌边红有瘀斑 | 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
中医辨证施治要点
- 肾虚齿摇:
- 急症:用金匮肾气丸温阳化气,配合艾灸关元、命门穴
- 慢调:食用黑豆核桃粥(黑豆30g+核桃仁15g+粳米50g)补肾填髓
- 脾虚痰阻:
- 穴位:按摩足三里(健脾)、丰隆(化痰),每日各3分钟
- 代茶饮:茯苓10g+陈皮6g+炒麦芽10g,煮水代茶
- 肝郁目昏:
- 外治法:按压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疏肝解郁
- 经典方: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 柴胡疏肝散(理气解郁)
现代人常见误区与科学解读
- 误区:“多吃糖只会导致蛀牙”
- 真相:糖分+压力→肾精耗损+肝郁化火→双重打击牙齿与视力
- 误区:“戴眼镜能控制近视”
- 真相:长期戴镜加重睫状肌依赖,配合转眼珠训练(每日顺时针100圈)可缓解眼肌疲劳
- 误区:“牙疼吃消炎药就行”
- 真相:反复牙痛多因胃火上炎+肾阴不足,需知柏地黄丸+清胃散联合调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