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儿童健康问题需重视,中医辨证施治是关键
儿童的健康问题常常让家长焦虑不安,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皮肤瘙痒、腹痛、发烧等症状时,往往手足无措。本文将结合两个真实案例,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常见问题的病因,并提供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健康问题。
二、案例一:儿童过敏性荨麻疹——外感与内伤的双重作用
1. 案例描述:一位宝妈发现孩子皮肤出现瘙痒,并伴有红色斑块,确诊为荨麻疹。

2. 中医病因分析:儿童荨麻疹的病因可以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外感因素:近期天气变化频繁,孩子可能受凉,导致风寒之邪侵袭皮肤,引发瘙痒。②内伤因素:☆孩子体内湿热较重,湿热蕴结于肌肤,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很多孩子体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湿热,这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3. 治疗建议:
①内服药物:银翘解毒颗粒: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对荨麻疹有效。适用于儿童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可帮助孩子缓解不适,恢复精神。推荐理由: 银翘解毒颗粒药性温和,适合儿童使用,且对多种症状有效,家中可常备。
②外治法:中药药浴方:配方: 薄荷50克、茵陈50克、萆薢50克。使用方法: 将上述药材加水煮沸后,待水温适宜后给孩子泡澡。 薄荷可疏风散热,茵陈可清热利湿,萆薢可祛风除湿,三者合用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
4. 治疗效果:经过一天的治疗,孩子身上的红斑消退,瘙痒明显减轻。
5. 注意事项:家长可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调整药浴方,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孩子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三、案例二:儿童腹痛、呕吐——内热、积食与外感的综合作用
1. 案例描述:一位宝妈的孩子出现腹痛、呕吐,呕吐物呈水样。

2. 中医病因分析:
- 舌象分析:
- 舌面蓝色区域有明显阴影,提示体内有寒气。
- 舌面上有红色草莓点,提示内热体质。
- 病因分析:
- 孩子本身内热较重,加上积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内外合邪,引发急性胃肠反应,表现为腹痛、呕吐。
3. 治疗建议:
- 中成药推荐:
- 葛根芩连颗粒:原方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炙甘草组成。
- 功效:☆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 作用机制: 该方能将肠胃中的湿、热、寒分开处理,排出体内垃圾,避免腹泻反复发作。
- 优势: 与西药蒙脱石散相比,葛根芩连颗粒不仅能止泻,还能调理肠胃功能,预防慢性腹泻。
4. 病情发展及处理:
- 病情反复:
- 孩子再次呕吐,宝妈担心是诺如病毒。
- 中医观点: 病毒并非致病根本原因,体内环境失衡才是关键。改善体内环境,病毒便无法生存。

- 药物选择:
- 宝妈给孩子服用葛根芩连片,但效果不佳。
- 原因分析: 中成药因制剂不同,药力强弱有别。葛根芩连颗粒药力更强,更适合急性症状。
- 症状变化:
- 孩子出现手脚冰凉,这是发烧的信号。
- 处理方法: 及时更换药物,先退烧。
- 宝妈给孩子服用柴桂退热颗粒后,腹痛缓解,但出现头晕症状。
- 中医解释: 这是翻病反应,是身体排出垃圾的表现,说明药物正在发挥作用。
- 药师建议:
- 药师建议更换药物,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应根据病机选择药物,而非单纯依据症状。
5. 额外提醒:
- 药物服用:
- 中成药可以小口慢慢服用,避免孩子因药味冲而拒绝服用。
- 饮食建议:
- 孩子退烧后或有急性腹泻时,不建议喝小米粥,建议喝大米粥,因为大米不易增加内热。
- 护理要点:
- 孩子生病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 不要因为症状稍有缓解就停止用药,要遵医嘱继续服药。
- 也不要过分担心中药的副作用,中药药性温和,只要对症下药,对孩子身体有益无害。

四、总结
- 无论是皮肤问题还是肠胃问题,都需要从整体出发,分析病因病机。
- 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舌象、症状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 同一症状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
- 家长要避免盲目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受凉。
- 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免疫力,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