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zh-CN
脾虚气陷下垂全解:从脏腑下垂到水肿的中医调理秘籍

脾虚辩证全解:从气陷下垂到水肿的中医调理

一、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核心​

​1. 脾的生理特性​

  • ​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 ​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百病生,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失养、水湿痰饮内生。

​2. 脾病核心病机​

  • ​气机失调​​:脾虚气陷(脏腑下垂)、脾不统血(出血)。
  • ​水湿停滞​​:脾阳不足(水肿)、湿邪困脾(腹胀纳呆)。

​二、脾系疾病辩证分型与治疗方案​

脾虚总方:艾灸+手法+刮痧。
艾 灸: 神阙、阴陵泉、内关、八髎;
手 法:腋下大筋、黄金线、清胃火,带脉;
压 穴:内庭、土水、阴包、公孙;
刮 痧:胫骨外侧(胃经小腿段)。

①、脾虚气陷:脾不健运,在消化与水液代谢方面的病理表现。

表 现:食欲减退,吃得少、消化不好、腹胀、大便先干后溏(脾不健运,水湿停留在大肠中);
乏力、声音低微(水谷精微被上传至上焦形成宗气,宗气与说话有关);
食少、小便米白色(精华物质不能上输形成气血,下而进入膀胱,导致小便色白如米汤)、发热(下陷导致湿热下注,后期形成下焦发热);
舌像:中焦厚白苔、下焦微黄;
症  状:慢性消化不良、胃溃病、慢性肠炎、肝炎、肝病水肿、营养不良;
手  法:黄金线;
艾  灸:傻瓜灸;
中 药:补中益气汤;
食 疗:山药米汤,小米汤。
山 药:皮色黄而入脾,健脾止泻(涩性–健脾止泻),气阴双补,积食或下焦湿热的不适用,餐前血糖6以上的人不适用;
大 枣:皮红肉黄,味甘,入脾,甘温益气;
陈 皮:色黄、味辛(辛能行气),治疗脾胃气滞导致的胃腹胀痛。

②、脾阳不足:气机下陷,脾虚下陷

 判 断:气血不足、脏腑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肾下垂、痔疮、脱肛等,因为脾主升清,把营养物质带到全身,脾阳不足导致气机下陷,托举无力从而产生下垂)

1、气血不足
因清气不能上升,浊物停留在上,胀满,出现脾气不能上升导致的腹泻。
 表 现:头晕目眩、腹胀

2、脏腑下垂(无力升举):胃下垂、肾下垂等,包括疝气
症状:腹泻、小便米白色

3、内伤发热,湿热下注
调理方法:黄金线+捏脊、拍百会
食疗:补中益气汤、葛根煲汤。

③、脾不统血

逻 辑:火生土,子能令母实,脾产生的血要供给心臓,它有运的功能,当脾气虚弱,血不能正常运行,就会有血溢外脉,出现胃肠出血(便血)、膀胱出血(尿血)、皮下出血(皮肤紫斑)、牙龈出血、崩漏等。
急性处理:针,
药物:党参,黄芪,人参
脾气虚弱治疗:艾灸+阴包(振奋脾气)

④、脾虚水肿

原  因:脾主运化水液,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内停,水液不能正常进入膀胱,而停留在身体的过程中不能代谢,而阴成形的象,阴水堆积在了四肢和其他部位。
表  现:便溏、腹胀
治  疗: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食  疗:茯苓(补脾利湿)、冬瓜
总  方:泻胃火+黄金线(阴陵泉+公孙)

⑤、湿邪困脾

症状:容易犯困、头身困重、四肢无力、腹满胀、胃反酸
总方:黄金线+带脉

​证型​​核心病机​​典型症状​​治疗原则​​代表方剂/手法​
​脾虚气陷证​中气不足,升举无力脏腑下垂、便溏、小便浑浊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黄金线提拉[^用户笔记]
​脾阳虚证​阳虚生寒,水湿不运腹冷痛、浮肿、白带清稀温阳散寒,健脾利湿理中丸+艾灸神阙穴[^用户笔记]
​脾不统血证​气不摄血,血溢脉外便血、崩漏、皮下紫斑补气摄血,固摄冲任归脾汤+阴包穴按压[^用户笔记]
​脾虚水肿证​脾虚水泛,阴水积聚四肢浮肿、腹胀如鼓温阳利水,健脾化湿实脾饮+黄金线刮痧[^用户笔记]
​湿邪困脾证​湿浊内阻,脾失健运头身困重、纳呆反酸燥湿运脾,理气和中平胃散+带脉松解[^用户笔记]

​三、特色疗法与实操指南​

​1. 手法与穴位调理​

  • ​脾虚气陷​​:
    • ​黄金线提拉​​:从天突至鸠尾提拉任脉,增强脾升清之力。
    • ​公孙穴按压​​:强刺激公孙穴(第一跖骨基底部),调节脾胃气机。
  • ​脾阳虚​​:
    • ​艾灸神阙+命门​​:每日15分钟,温补脾肾阳气(《针灸大成》)。
    • ​捏脊疗法​​:从尾骶至颈部提捏脊柱两侧,激发脾经经气。

​2. 经典方剂解析​

  • ​补中益气汤​​:黄芪补气,柴胡升阳,白术健脾,三药配伍升提中气(《脾胃论》)。
  • ​实脾饮​​:厚朴、木香行气,茯苓、白术健脾,附子温阳,治阴水水肿。

​四、食疗与日常调护​

​1. 药食同源方案​

  • ​脾虚气陷​​:
    • ​山药米汤​​:山药100g+粳米煮粥,健脾止泻(气阴双补,积食者慎用)。(山药:补脾阴,能起到止泻,气阴双补的功效,如果有积食或下焦有湿热的情况下,山药则达不到效果。)
    • ​黄芪红枣茶​​:黄芪10g+红枣5颗煎汁,补气升阳。
    • :山药莲子粥、红枣莲子小米粥、薏米粥、桂圆粥、南瓜粥,连藕,玉米等
    • 汤类,米汤,小米汤
  • ​脾阳虚​​:
    • ​生姜猪肚汤​​:生姜15g+猪肚炖煮,温中散寒。
    • ​茯苓赤小豆粥​​:茯苓30g+赤小豆20g+粳米煮粥,利水消肿。

​2. 禁忌与养生​

  • ​细嚼慢咽,定进定量
  • 饮食禁忌​​:脾虚忌生冷(冰饮、刺身),湿盛忌甜腻(蛋糕、巧克力)。
  • ​作息建议​​:巳时(9-11点)脾经当令,晨起摩腹100次健运脾胃。

​五、现代研究与经典溯源​

  • ​《黄帝内经》​​:“脾病而四肢不用”——脾虚致气血不足,肢体失养。
  • ​现代研究​​:艾灸脾俞穴可提升慢性胃炎患者胃蛋白酶活性(《中国针灸》, 2023)。
  • ​舌象关联​​:舌淡胖有齿痕(脾虚湿盛)与舌红少苔(胃阴虚)的鉴别要点。
  • 对照自己的状况,脾虚气陷的症状很明显,应该是消化功能不好,吸收不到营养。开始认真做黄金线,上午熬一碗米汤当水喝。

​注​​:本文所述疗法需经中医师辨证指导,器质性病变(如肝硬化、巨脾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剂剂量为成人常规用量,临床应用需个体化调整。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