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解析:从”青春痘”到”痤疮”的认知误区
2024年8月接诊的12岁患者,初诊时额头密集分布圆锥形丘疹,部分顶端可见黑头,伴随炎性脓疱与轻微瘙痒。家长误以为是”青春期正常痘痘”,但中医辨证显示其舌苔白腻、脉沉滑,属热毒内蕴兼痰湿阻滞证。
【初诊开方】
白芷 10g 连翘 10g 皂角刺 10g 蒲公英 30g 黄芪 30g 党参 15g 麸炒苍术 15g 陈皮 15g 干姜 10g 黄芩 15g 郁金 20g 黑顺片 10g(先煎)甘草 6g 六 剂
另外配合外敷药:白芷10g 连翘10g 炒芥子10g 炒僵蚕10g 红花10g 打粉白醋外敷
【分析】现在很多十来岁长痘痘的痘,都不是正常的青春痘了,而是真的变成了痤疮。此案热毒内蕴、兼夹痰湿阻滞。另外本身脾胃也偏寒凉。
【舌苔前后对比】
服药一周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来舌头变瘦了,这是湿气减轻的表现,但舌苔仍然白腻,继续调理,一共服了三周,但此案患儿的妈妈没有给孩子按时服药,所以恢复得还是慢一些,后来回访逐渐恢复。


患儿妈妈本认为服药10天就可以看到明显效果,经常会有遇到性急的患者,方便的时候还是需要多一些耐心沟通。
核心区别点:
特征 | 普通青春痘 | 痤疮 |
---|---|---|
病因 | 单纯皮脂分泌旺盛 | 热毒+痰湿+肝郁+脾虚复合病因 |
皮损形态 | 孤立白头/黑头粉刺 | 脓疱/结节/囊肿多形并存 |
伴随症状 | 无全身不适 | 口干口苦、便秘、腹胀等脏腑失调表现 |
治疗难度 | 调整饮食作息可自愈 | 需系统内调外治,疗程长达数月 |
中医病机分析:
患者暑期饮食生冷(喜冷饮)、学业压力大,导致脾胃虚寒(舌淡苔白)、肝郁化火(烦躁易怒),湿热瘀毒壅滞面部阳明经,形成顽固性痤疮。
二、中医治疗痤疮的4大核心策略
- 清热解毒
- 用药:连翘、蒲公英、黄芩(清解肺胃热毒)
- 原理:针对红肿脓疱的急性炎症,”清热解毒可减轻化脓性皮损”。
- 托毒排脓
- 用药:白芷、皂角刺(促进脓液排出)
- 外敷:白芷+连翘粉醋调敷,通过皮肤渗透增强局部药效。
- 健脾化痰
- 用药:黄芪、党参、苍术、陈皮(健运中焦,杜绝生痰之源)
- 依据:”脾虚湿盛是痤疮反复发作根源”。
- 温阳散寒
- 用药:黑顺片(先煎)+干姜(驱散脾胃虚寒)
- 辩证:患者舌苔白腻提示寒湿,需”温阳化饮”打破寒热胶结状态。
三、必知的3个关键认知
- 警惕”假性青春痘”
- 若痘痘红肿热痛明显、此起彼伏超过2个月,多为痤疮而非普通粉刺,需及时就医。
- 外敷药使用禁忌
- 白芷、皂角刺等药性偏辛温,皮肤破损时禁用,避免刺激加重炎症。
- 疗程管理要点
- 该患儿因未按时服药导致病程迁延,”痤疮需坚持1-2个月治疗”。
四、中成药选择指南
症状表现 | 推荐中成药 | 作用机制 |
---|---|---|
局部红肿不退 | 银翘解毒颗粒 | 疏风散热,缓解急性炎症 |
囊肿结节难消 | 大黄䗪虫丸 | 活血破瘀,改善微循环 |
便秘加重痤疮 | 防风通圣丸 | 通腑泻热,表里双解 |
经期痤疮反复 | 加味逍遥丸 | 疏肝健脾,调节内分泌 |
五、中医爱好者进阶指南
- 舌象辨证技巧
- 初诊舌苔白腻→湿邪困脾
- 三周后舌体变瘦→湿气渐退,但余热未清
- 外治法增效方案
- 刺络拔罐:在耳尖、背部反应点放血,泻热解毒
- 穴位埋线:取足三里、曲池穴,长效调节脾胃功能
- 饮食禁忌清单
- ❌ 牛奶及乳制品(增加皮脂分泌)
- ❌ 油炸食品(加重痰湿)
- ✅ 薏米赤小豆粥(健脾利湿)
从中医角度来看,正常青春痘与痤疮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青春痘不用专门去调,但痤疮是需要重视的,也不单单是皮肤问题,还是要内调。
形态特征
正常青春痘:正常青春痘多为毛囊口角化、皮脂分泌过多等因素所致。常表现为肤色或淡红色的小丘疹,如小米粒至绿豆大小,通常较为孤立,不融合,顶部可能有白色或黑色的粉刺,白色粉刺为白头,是毛囊口被角质堵塞形成;黑色粉刺为黑头,是皮脂氧化后形成。
痤疮:痤疮相对更为严重复杂,除丘疹外,还会有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形态。脓疱为毛囊内炎症化脓,表现为红色丘疹顶端有黄白色脓疱;结节是炎症深入皮下形成的坚硬肿块;囊肿则是结节内化脓形成的含有脓液的囊性结构,常伴有疼痛,易留下瘢痕。
发病机制
正常青春痘:多因青春期阳气旺盛,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导致胃肠积热,循经上蒸于面,熏蒸肌肤而发。主要病位在肌肤腠理,病情相对较轻。
痤疮:除饮食因素外,还与情志失调、痰湿瘀滞等有关。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或脾虚痰湿内生,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热毒、痰湿、瘀血互结于面部,发为痤疮。其病位不仅在肌肤,还涉及肝、脾等臓腑,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伴随症状
正常青春痘: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能仅在局部有轻微瘙痒或不适感。
痤疮: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烦躁易怒等热象,或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等脾虚痰湿表现。简单来说,如果是正常的青春痘,注意饮食清淡,早起早睡,也就自然会好。如果这样不能好,那就是身体不调,得好好调一调。小孩子的问题不会像大人那么明显,所以尽早调理,恢复也会简单很多。但如果问题已经很明显了,除开调整日常习惯,服药期间还是要有耐心的,慢慢变好也有个过程。
皮肤问题虽然治本还是在调理臓腑,但配合外敷药效果还是会快很多。
根据痤疮的复杂病因,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理:
治痤疮的用药思路
清热解毒:连翘、蒲公英、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清解肌肤热毒,针对痤疮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连翘能疏散风热、消肿散结;蒲公英善于清热解毒、消肿通淋;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合用可清除体内蕴结的热毒,减轻痤疮炎症反应。
托毒排脓:白芷、皂角刺可起到托毒排脓、消肿止痛的功效,帮助痤疮内的毒邪排出体外,促进疮疡的消散和愈合。
健脾益气:黄芪、党参、麸炒苍术、陈皮、干姜共同发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运化正常。调节脾胃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痤疮的发病基础。
温阳散寒:黑顺片先煎,可温补肾阳、散寒止痛,有助于改善阳虚寒凝的体质状态,促进气血运行,使药力能够更好地通达全身。
疏肝理气:郁金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调节情志,缓解肝郁气滞,使气机通畅,有利于痤疮的治疗。
外敷药
白芷、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炒芥子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炒僵蚕祛风化痰、散结通络;红花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用白醋调和外敷,可使药物更好地渗透肌肤,直接作用于痤疮部位,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化瘀的效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