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留意到宝妈们的诸多反馈,再结合临床接诊情况,发现小孩子在这个时节特别容易因受凉而出现消化道方面的问题。
所以,今天特意来跟大家详细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希望能给各位宝妈提供一些实用的应对办法。
一、肠胃寒湿的病理机制与症状鉴别
1. 核心病机
- 寒邪直中:外感风寒或饮食生冷,寒凝气滞,导致胃肠传导失常(《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 脾虚湿困:素体脾阳不足,水湿不运,寒湿互结,阻滞中焦气机。
2. 典型症状分层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孩子受凉后常见的消化道症状。
4月份以来,临床接诊的孩子中,舌苔大多白厚且水滑。
随着天气转热,很多孩子喜欢踢被子。容易有的症状是:
①. 腹痛、腹胀: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疼痛位置多在肚脐周围。按压孩子腹部,会感觉发凉、偏硬。
②. 腹泻或大便异常:大便次数增多,可能呈稀糊状,里面还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伴有酸臭味。
③. 恶心、呕吐:婴儿可能出现吐奶现象,较大孩子吃饭后呕吐明显,食欲大幅下降,甚至拒绝进食。
④. 肠鸣音活跃:能明显听到孩子肚子里的肠鸣音,尤其是按压中脘穴后,肠鸣音会更加突出。
部分孩子还会伴有发低烧、手脚冰凉、腹部皮肤发凉的症状,晚上睡眠不安稳,容易哭闹、打嗝。经过分析,孩子出现这些症状,一般有以下三种病机:
①. 寒邪直接侵袭:孩子肚子疼得较为剧烈,不愿让宝妈触碰,属于实证,可能出现水样便,呕吐物为清水样。此时孩子舌苔淡白且水滑。
②. 脾胃虚寒:孩子会有隐隐腹痛,喜欢宝妈给其按揉肚子,比较怕冷,食欲不佳。舌头表现为胖大且有齿痕。
③. 寒湿困脾:孩子腹胀、肠鸣,感觉头重、身体重,有时会犯恶心。舌苔白厚腻,部分孩子的舌苔还会略带微黄。
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在推拿时应以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为原则。
如果孩子湿气特别重,大便很黏,可将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稀释后敷在肚脐上。
证型 | 核心表现 | 舌象特征 | 伴随症状 |
---|---|---|---|
寒邪侵袭 | 腹痛拒按、水样便、呕吐清水 | 舌淡白水滑 | 畏寒蜷缩、肠鸣音亢进 |
脾胃虚寒 | 隐痛喜按、晨起腹泻、食欲不振 | 舌胖大齿痕 | 四肢不温、面色萎黄 |
寒湿困脾 | 腹胀如鼓、肠鸣漉漉、头身困重 | 舌苔白厚腻 | 恶心欲吐、小便短少 |
二、实操案例与推拿穴位与操作详解
1.实操案例
我前两天遇到一个案例,有个宝宝拉肚子拉了四次,宝妈赶忙向我咨询。

我建议使用藿香正气水,可考虑到宝宝皮肤敏感,便让宝妈用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液代替,还嘱咐宝妈将其当作精油一样给宝宝揉腹。
当晚我询问情况,宝宝就没再拉肚子了,流鼻涕的症状也有所减轻。
到了早上,腹泻已经完全止住,只是食欲不太好。
这是因为宝宝体内还有寒湿,虽然经过处理寒湿有所减轻,但尚未完全散尽,所以食欲仍未恢复正常。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一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在应对小儿常见问题时却十分有效。
2. 基础方(适用于所有证型)
- 摩腹法:以神阙为中心,顺时针轻摩5分钟(寒证加艾灸,热证改逆时针)。
- 分推腹阴阳:沿肋弓下缘向两侧分推,缓解腹胀。
2. 分型配穴
证型 | 主穴 | 操作手法 | 疗程 |
---|---|---|---|
寒邪侵袭 | 中脘、公孙、一窝蜂 | 中脘顺时针揉100次,公孙向心推200次 | 每日2次,3天 |
脾胃虚寒 | 脾经、足三里、关元 | 脾经从指尖向心推300次,足三里按揉1分钟 | 每日1次,7天 |
寒湿困脾 | 阴陵泉、丰隆、大横 | 阴陵泉离心推200次,丰隆点按50次 | 每日2次,5天 |
3. 特殊技法
- 藿香正气液外敷:取1ml无酒精制剂+5ml温水稀释,敷肚脐(神阙穴)30分钟,每日1次,连用3日[用户案例]。
- 盐灸法:粗盐炒热装布袋,热敷中脘穴20分钟,隔日1次(注意防烫伤)。
三、食疗与家庭调护方案
1. 分证食疗
- 寒邪侵袭:生姜3片+红糖10g煮水,晨起温服(忌空腹)。
- 脾胃虚寒:山药50g+红枣5枚+粳米煮粥,晚餐食用。
- 寒湿困脾:炒薏米30g+茯苓15g+陈皮5g泡茶,代茶饮。
2. 日常禁忌
- 饮食:忌生冷(冰淇淋、刺身)、甜腻(蛋糕、巧克力)。
- 作息:睡前1小时避免进食,夜间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艾草贴敷肚脐)。
3. 运动建议
- 小儿:每日捏脊5遍(从尾骶至颈部),配合“四象揉腹法”(顺时针揉腹3分钟+逆时针1分钟交替)。
- 成人:晨起练习“托天理三焦”(双手上举过头顶,拉伸任督二脉)。
四、推拿手法与经典验证
- 药理机制:藿香正气液中的广藿香醇可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寒湿型腹泻[用户案例]。
- 影像学证据:超声显示寒湿困脾患儿肠壁增厚,推拿后肠蠕动波恢复规律。
- 古籍溯源:《小儿推拿广意》载:“寒湿腹痛,揉一窝蜂如神”,印证穴位特效。
- 推拿手法:接下来,跟大家讲讲推拿的穴位及手法。
由于实际操作在视频中展示可能不够清晰,且考虑到大家的基础情况,我主要给大家讲讲理论知识。
①. 预防受凉的方法:当宝妈半夜摸到孩子手脚冰凉、肚子也冰凉,且孩子未盖被子,但尚未出现症状时,可采取以下紧急驱寒措施:
保暖法:用吹风机的低档热风,吹孩子的后颈(大椎、风池、风府部位)、腹部以及脚心,同时要注意给这些部位做好包裹保暖。
生姜外敷法:将生姜切片,用微波炉加热十秒钟后,敷在一岁以上孩子脚板心的涌泉穴,可发汗驱寒。一岁以下孩子皮肤娇嫩,不太适用此方法。
食疗方:用葱白(大葱或小葱三根左右)加淡豆豉(十粒左右),放少许红糖煮水,趁热给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喝,能发汗解表。
零到一岁的孩子,若发现其受凉,可用热的艾叶水擦拭脊柱两侧。
三岁以上的孩子,宝妈可用嘴轻轻吸孩子的大椎穴和风池穴,吸出一点点红色即可,这对驱寒也有一定效果。
②. 出现症状后的应对方法
呕吐:可采用推拿和艾灸两种方式。
艾灸时,定灸中脘穴。

推拿除按揉中脘穴外,还可选取脾经穴、大肠穴和一窝蜂穴。

脾经往上向心脏方向推200次左右,一窝蜂穴只需按揉200次左右,大肠穴在食指指尖到指根的桡侧(靠近大拇指一侧)。


出现呕吐时,从指尖往指根方向推,每个穴位推200次左右。
此外,寒湿困脾导致的呕吐,也可使用藿香正气液。
腹泻:推拿和艾灸均有良好效果,仅做艾灸效果也不错。
将家里的粗盐炒热,用布包起来(注意避免烫伤,若盐温过高,可在肚脐上隔一层毛巾),放在孩子肚脐上艾灸。也可用微波炉加热现成的盐包给孩子灸肚脐,每次灸30分钟左右。
③、孩子脾虚的调理
若孩子长期脾虚,表现为下眼袋发青、鼻子上有青筋、舌头水滑胖大,可推拿补肾经。

肾经位置在小拇指指尖到第一指节的腹面(有指纹的那一面)。
此外,板门穴可消食运化,揉板门穴时,方向没有特别讲究,但要保持一致,不能一下顺一下逆。

捏脊则主要起到生阳健脾的作用。
对于寒湿困脾且虚实夹杂的孩子,推拿可能会用到脾经穴、清大肠穴,还可能加一个厥阴经的穴位,但因内容较为专业,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孩子肠胃较差,以前感冒后容易腹泻、消化不良的,可煮焦米茶给孩子喝:将20克左右的大米干炒至焦黄后煮水,可暖胃化湿。
五、专家答疑
Q:孩子两天一次大便但干硬,如何推拿?孩子一直是这种情况,此前喝牛奶或奶粉时,大便偏干硬,有时会拉羊屎蛋,且一直在周医生那里调理脾胃。
A:这种情况表明孩子脾胃运化不太好,体内有内热,导致大肠津液减少,出现大便干结。针对此情况,取穴大肠经(食指桡侧离心推300次)+阴池穴(向心推补法),清大肠,即从指根到指尖的离心方向推300次;可配合焦米茶(20g焦米煮水)润肠通便。

阴池穴往心脏方向推,以补的方式推300次。

若宝妈手部力量足够,还可补脾经200次。

此外,这种情况非常适四象揉腹法,其效果比之前的太极揉腹更好,操作方法在下面的视频里有详细介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