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女性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痛经严重患者常常在月经尚未到来之前便开始焦虑、恐惧,痛经发作时因疼痛而痛苦不堪,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中医针灸在治疗痛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本人在学习运用《黄帝内针》的诊疗实践中,总结出痛经三针疗法,临床应用,效果立竿见影,屡试不爽,现分享于同道。
一、核心穴位与取穴原理
- 内关(心包经)
- 定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原理: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小腹,与手厥阴心包经同气相求,快速缓解下焦气机阻滞导致的疼痛。
- 刺法:直刺0.5-1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强刺激。
- 列缺(肺经络穴,八脉交会任脉)
- 定位:前臂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原理:任脉主胞宫,列缺通任脉,兼调肺气宣降,对中焦气滞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
- 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针尖朝肘部方向。
- 通里(心经络穴)
- 定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 原理:少阴经主里,通里穴可通心气、调血海,针对久痛入络或虚实夹杂型痛经。
- 刺法:直刺0.3-0.5寸,轻刺激以引气归元。

二、取穴原则与操作流程
- 辨位选经
- 小腹痛偏左 → 取右侧肢体穴位(右内关/列缺/通里);
- 小腹痛偏右 → 取左侧肢体穴位(左内关/列缺/通里);
- 正中疼痛 → 优先取右侧肢体(男左女右原则备用)。
- 阶梯治疗
- 第一针:内关(必针,80%患者针入痛止);
- 第二针:列缺(若疼痛未完全缓解,加强任脉调理);
- 第三针:通里(顽固性痛经或久病入络时使用)。
- 留针与行针
- 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强化得气感;
- 急性疼痛缓解后,可配合神阙穴隔姜灸巩固疗效。
临证根据患者疼痛部位,按照《内针》原则,如小腹痛偏左侧则取患者右手,痛处在右侧取左手,痛处在中间取右手(根据男左女右原则)。
第一针选内关(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小腹,与手厥阴同气),一般针入痛失则不再进行第二针。如痛减未消,可刺第二针列缺(手太阴络穴,八脉交会穴交任脉),如若针后痛无则不进行第三针。若痛仍未消失,此时大多已缓解80%,余留20%痛感可刺第三针通里(少阴经)。
根据本人经验,痛经三针操作完毕,留针20-30分钟,疼痛绝大多数消失。
此痛经三针,临床用于女性痛经急性期,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屡用屡验,效果卓著,有心者行之,如有疗效不佳者,根据内针原则,随证变通,欢迎进一步交流。
三、理论依据与经典链接
- 《黄帝内针》核心思想
- “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的同气对应法则;
- “六经辨证”指导下的经络协同作用(心包经-肝经同气,肺经-任脉交会)。
- 现代医学佐证
- 内关穴激活迷走神经,调节血清素水平,抑制前列腺素释放(痛经主因);
- 列缺穴刺激可降低子宫平滑肌痉挛(动物实验显示镇痛率提升40%);
- 通里穴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双向调节作用。
四、临床要点与禁忌
- 黄金治疗窗
- 经前3天开始预防性治疗,连续3次可显著降低疼痛阈值;
- 急性发作期优先选择肢体远端穴位,避免局部刺激加重充血。
- 禁忌与注意
- 孕妇禁用合谷、三阴交等妊娠禁忌穴,本方案三针均安全;
- 皮肤破损或局部感染时改用远端替代穴(如太渊代列缺);
- 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需配合中药内服。
五、验案举隅
案例1:张女士,28岁,原发性痛经10年,经前小腹冷痛伴呕吐。
- 治疗:右内关(强刺激捻转)+左列缺(烧山火手法)
- 结果:针后10分钟疼痛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案例2:李女士,35岁,继发性痛经(腺肌症),经行剧痛无法站立。
- 治疗:右内关→右列缺→右通里(三针齐刺)
- 结果:留针25分钟后VAS评分从8分降至2分,配合桂枝茯苓丸调理月余显效。
六、学术交流
本疗法通过《内针》”同气”思维实现”症简穴精”,建议结合腹针、脐针形成组合方案。对顽固性痛经可探索”通里+郄门”络脉强通法,欢迎同仁在临床中验证优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