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养好脾胃是儿童健康的关键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儿童脾胃养护存在误区,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二、专家介绍:芊芊老师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芊芊老师拥有助产专业背景,曾在医院工作多年。在与产后妈妈的交流中,她深刻意识到许多家长在儿童健康问题上存在误区。为了帮助更多家庭,她转而学习中医小儿推拿,并积累了将近十年的临床经验。
三、雨水节气:顺应自然,养肝健脾
1. 雨水节气特点:
- 时间: 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水开始增多。
- 特点: 阳气生发,气候回暖,但早晚温差大,风寒犹存。

2. 养生要点:
- 春捂防寒:
- 初春时节,气温波动较大,切勿过早脱掉棉衣,以免寒气入侵,导致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 尤其要注意孩子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 疏肝食疗:
-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之肝气也随之升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烦躁易怒等症状。
- 推荐食物:
- 酸性食物: 如山楂、醋等,具有收敛性,可平肝解气、化瘀。
- 菠菜: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疏肝养血的作用。
- 其他推荐: 萝卜、苦瓜、海带、梨汤等,有助于疏肝解郁。
四、脾虚湿泄:春季常见问题
- 外湿引动内湿:
- 春季雨水增多,湿气较重,容易导致人体内湿气积聚,出现脾湿泄泻等症状。
- 表现为: 脾胃不适、食欲不振、头重困乏、关节疼痛等。
- 健脾益气是关键:
- 脾喜燥恶湿,健脾的第一步就是化湿。
五、脾的功能:人体健康的基石
- 脾负责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输送到五脏六腑。
- 影响: 脾胃功能差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 脾负责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将多余的水分转化为汗液、尿液等排出体外。
- 影响: 脾虚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痰多等问题。
- 脾负责统摄血液,使其在经脉中正常运行。
- 影响: 脾虚会导致气血不足,出现面色萎黄、乏力等症状。
六、伤脾行为:这些习惯正在伤害孩子的脾胃
- 原因: 牛奶性寒,亚洲儿童脾胃多虚寒,过量饮用会损伤脾胃。
- 建议: 适量饮用,避免将牛奶作为主食。
- 常见问题: 鼻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等。
- 症状表现:
- 胃火上炎: 胃火大、消化不良、挑食、咳嗽、口气重、喉咙发红。
- 脾虚: 口唇无血色、嘴巴干燥、流口水、脸色蜡黄、腹泻、便秘、便溏、食欲不振。
- 原因: 冷饮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
- 建议: 少喝冷饮,尤其是在冬季。
- 原因: 寒性水果会加重体内寒湿,损伤脾胃。
- 建议:
- 避免食用过多西瓜、芒果、猕猴桃、火龙果等寒性水果。
- 香蕉可蒸熟后加蜂蜜食用,以减轻寒性。
- 错误观念: 多吃肉才能长肉,吃骨头能补骨头。
- 正确原则:
- 以五谷为主,如玉米、小麦、馒头等。
- 五畜为辅,适量食用肉类,如牛肉、鸡肉等。
- 五菜为充,多吃蔬菜。
- 喂养建议:
- 采用反馈式喂养,观察孩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 肉类要单一,避免一次食用多种肉类。
七、推拿方法:简单有效的健脾手法
- 位置: 大拇指外侧缘。
- 手法: 用大拇指来回轻柔按摩。
- 位置: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 功效: 调理脾胃,治疗打嗝、胃胀、胃不消化、食欲不佳等症状。
- 手法: 用拇指按揉三到五分钟。

八、食疗方法:四神汤,健脾养胃的美味选择
- 食材: 山药、芡实、白扁豆、莲子。
- 做法:
- 将所有食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用瓦罐炖煮效果更佳。
- 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量银耳或百合(需提前泡发),以增强滋阴清热的效果。
- 功效:
- 山药和芡实不仅健脾,还能补肾,适合儿童食用。
- 莲子可养心安神,白扁豆健脾化湿。
九、案例分析:儿童脾胃问题的中医调理
案例描述:
一个7岁男孩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经常腹泻等症状,舌苔白腻,舌质淡。
中医分析:
- 舌象提示脾胃虚寒,体内湿气较重。
- 症状表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 推拿:
- 每天进行清补脾胃经和板门穴的按摩。
- 食疗:
- 服用四神汤,并加入少量生姜(可温中散寒)。

- 饮食调整:
- 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等。
- 减少水果摄入量,尤其是寒性水果。
- 其他建议: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 适当运动,促进消化。
治疗效果:
经过两周的调理,男孩的食欲明显改善,腹胀和腹泻症状消失,舌苔变得干净,舌质红润。
十、总结
- 脾胃健康是儿童健康的基础: 家长应重视脾胃养护,避免伤脾行为。
- 顺应自然,辨证施治: 根据季节变化和孩子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
- 推拿和食疗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家长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和健脾食疗方,帮助孩子调理脾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