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尤其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多发。许多女性在得知自己患有卵巢囊肿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困惑,因为她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有限,且在治疗选择上也存在诸多疑问。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卵巢囊肿的成因、症状、治疗手段以及预防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中西医视角下的卵巢囊肿认知差异
西医认知:
西医把卵巢囊肿分为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西医认为,卵巢囊肿大多与激素有很大关系,激素会刺激囊肿的生长。然而,西医对于卵巢囊肿并没有太多特别好的办法,如果患者没有症状,西医一般建议观察,直到达到手术指标后才进行治疗。
- 分类:功能性囊肿(如滤泡囊肿)、病理性囊肿(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通过B超、腹腔镜、MRI等检查确诊。
- 治疗局限:无症状观察,>4cm建议手术,但复发率高达60%。巧克力囊肿易致不孕,清宫术创伤大。
中医辨证:
- 病名:属“癥瘕”,《金匮要略》称“肠覃”,本质为气血痰湿瘀阻胞宫。
- 核心病机:
- 正气不足:脾肾阳虚致痰湿内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致肝郁,血行受阻形成包块。
- 痰湿凝滞:多囊患者痰湿重如“沼泽育种”,致受孕困难。
这里再给大家讲讲比较常见的巧克力囊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呢?巧克力囊肿会对怀孕产生一定影响,不太容易受孕。它是在子宫内形成的囊肿,正常情况下,月经在结束时应该是排干净的,但巧克力囊肿患者在月经结束后,要么月经淋漓不尽,要么在月经结束几天后又出现血丝。这是因为巧克力囊肿形成了类似小漏洞、小坑的结构,流出的血不是鲜红色的,而是褐色的。由于子宫环境受到影响,自然会对怀孕造成阻碍。西医治疗巧克力囊肿的手段大多是手术切除或者使用清宫等,这种方法对人体的伤害相对较大。
不过,如果囊肿、肌瘤或者肿瘤较大,我建议可以先进行手术切除,之后再用中医进行调理,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当形成了有形的实邪后,仅依靠中医将其消除,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两年都有可能。中西医结合的话,中医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提升正气,防止疾病复发。
我之前接诊过不少囊肿、肌瘤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病症此起彼伏,这里刚切除,过不了半年或一年,其他地方又长出来了,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这就是西医治疗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医是如何看待卵巢囊肿的。
在中医里,卵巢囊肿属于“癥瘕”,这是古人用来形容堆积的有形之血的名称,也就是在女性子宫、卵巢等生殖系统范围内有形实邪的堆积。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核心病因病机,第一点是“虚则邪之所凑”,正气不足的地方,邪气就容易侵入。所以有形实邪形成的部位往往是正气虚弱之处,也就是说,从中医角度看,卵巢囊肿患者的体质是下降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身体差的时候各种病就容易找上门,身体越好越不容易生病,身体差的人则容易被疾病困扰。所以在治疗卵巢囊肿时,不能一开始就强攻,即便在祛邪的同时,也要注意顾护正气。
其次,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是卵巢囊肿形成的常见病因病机。不同的病因病机,表现也不一样。气滞血瘀的女性,月经血量往往较多,而且在来月经时会有明显的胀痛感。痰湿较重的患者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体型比较胖。
很多备孕的女性可能听说过多囊卵巢综合征,一般来说,多囊的女性瘦一些相对容易怀孕,胖一些则怀孕困难,这是因为痰湿重的患者,体内的有形实邪比较难以消除,就像把种子种在沼泽地里,环境不好,种子可能还没发芽就被水浸泡坏了,所以痰湿体质的女性怀孕相对困难。实际上,在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的情况中,往往都伴有肾虚精亏、气血不足的表现。在治疗这类患者时,一定要以扶正为本,同时使用一些化痰湿、化气滞、化血瘀的药物。
而且,这些情况很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只是各种因素的占比不同,有的虚证多一些,有的气滞血瘀多一些,有的痰湿多一些。一般来说,气滞血瘀多的人,气机不太顺畅;痰湿重的人,喜欢吃甜食、水果,因为他们体内湿气较重。
症状对照表:
类型 | 典型表现 | 中医证型 | 中医治疗 |
---|---|---|---|
巧克力囊肿 | 经后淋漓、褐色分泌物 | 寒凝血瘀 | 活血化瘀 |
畸胎瘤 | 无症状或下腹包块 | 痰瘀互结 | 化痰散结 |
生理性囊肿 | 3个月内自行消退 | 气滞为主 | 温阳利水 |
二、中医分型论治与经典方剂解析
- 气滞血瘀型
- 表现:经前胀痛、经血有块、舌暗瘀斑。
- 主方:桂枝茯苓丸(桂枝+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孕妇可用。
- 联合用药:搭配调经丸(含吴茱萸、当归),改善月经量少。
- 痰湿瘀阻型
- 表现:肥胖、白带多、舌苔厚腻。
- 主方:苍附导痰丸加三棱、莪术,化痰散结。
- 外敷法:白芷+皂角刺粉醋调敷,透皮吸收祛湿。
- 脾肾阳虚型
- 表现:畏寒肢冷、夜尿频多。
- 主方: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温阳利水。
在调理之前,我们先强调一下“治未病”,最好的情况就是大家不会患上卵巢囊肿。要做到“治未病”,首先要保持心情愉悦,因为心情不愉悦就容易导致气滞。其次,在饮食上要少吃甜食。现在的社会和古代不同,古代医书上记载的这类病症相对较少。
我记得看过江浙名医吴南京的医案,里面提到当地一位治疗不孕不育很厉害的医生,有个预防的秘方,就是让病人用当归炖鸡吃,在当时物质不是特别丰富的情况下,效果很好。但现在,绝大部分家庭、宝妈以及备孕的女孩子,基本不缺营养。然而,现在却出现了很多痰湿体质的人,这和现代社会的一些观念也有关系,比如都说吃水果好,能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所以,要少吃甜食和生冷食物。如果做不到忌口,又不爱运动,那么即便进行治疗,效果可能也不好。
前两天我接诊了一个20出头的患者,他说手脚出汗很厉害,问我能不能治好。我把脉后发现他的脉象很弱,就说可以调理。在询问他睡眠情况时,他说睡眠还可以,我问他几点睡,他说早上五六点才睡。听到这个,我直接跟他爸妈说这个病我治不了,除非他改变作息。所以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应该意识到,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卵巢囊肿,有个非常好用的中成药,平时不想吃中药的人可以试试,叫桂枝茯苓丸,它对于子宫肌瘤、子宫囊肿等子宫方面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个药比较适合和它搭配使用,就是同仁堂的调经丸,适合月经量少的人。调经丸的组成成分和金匮要略中所说的温经汤差不多。我在治疗卵巢和子宫方面的有形病症时,最常用的就是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效果比较好。桂枝茯苓丸比较方便,孕妇都可以吃,对于有囊肿、肌瘤,或者有痰湿、气滞血瘀的人都适用。如果体质比较偏虚,搭配调经丸一起吃效果会更好,这算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调理囊肿和肌瘤的好方法。
前面我们讲到了气滞血瘀型、痰湿瘀阻型以及脾肾阳虚型的卵巢囊肿,可能讲得比较专业,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懂。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有相关的疑问都可以提出来。比如大家看到的一些养生文章里的观点,也可以拿出来讨论。
我突然想起来,今天接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患者。他体质很差,昨天他和儿子一人吃了半个橘子,结果他儿子没事,他却一天拉了五六次肚子。今天他来看病,我跟他说,他这种体质不适合吃橘子,这种病我也治不了。我觉得遇到不适合的患者就可以选择不看,因为一个人的选择对他的身体状况和命运都有很大影响,有些人需要好病的时机还没到。
典型案例:
- 案例1: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
- 患者,女,32岁,患有卵巢囊肿,伴有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通过详细的问诊和脉诊,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给予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三个月后复查B超,囊肿明显缩小,痛经和月经不调的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 案例2:痰湿凝滞型卵巢囊肿
- 患者,女,40岁,患有卵巢囊肿,体型较胖,伴有月经量少、乏力等症状。诊断为痰湿凝滞型。给予二陈汤和苍附导痰丸加减治疗,同时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半年后复查B超,囊肿缩小,体重也有所下降。
- 案例3:中西医结合治疗
- 患者,女,45岁,患有较大的卵巢囊肿,伴有腹痛等症状。医生建议先进行手术切除,再通过中医调理。手术后,给予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三个月后复查B超,未见复发迹象,腹痛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三、必知的4大调理要点
- 饮食禁忌
- ❌ 甜食、生冷(加重痰湿)
- ✅ 薏米赤小豆粥、当归炖鸡(健脾利湿)
- 作息管理
- 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肝血。
- 案例:20岁患者熬夜致手脚多汗,调整作息后症状缓解。
- 运动建议
-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每日晨练10分钟。
- 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气滞。
- 情志调节
- 正念冥想+玫瑰花茶疏肝解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阶段 | 西医手段 | 中医介入时机 | 优势 |
---|---|---|---|
囊肿>4cm | 腹腔镜手术切除 | 术后1周开始中药调理 | 减少复发率至20% |
巧克力囊肿 | 术前GnRH-a药物缩小囊肿 | 配合针灸三阴交、关元穴 | 缩短术后恢复期 |
术后复发 | 观察等待 | 桂枝茯苓丸+艾灸气海穴 | 控制生长速度 |
五、中医爱好者进阶指南
- 舌象辨证技巧
- 初诊舌暗红瘀斑→气滞血瘀
- 三周后舌苔转白腻→痰湿加重,需调整方剂。
- 外治疗法组合
- 耳穴贴压:取内分泌、卵巢、皮质下耳穴,每周更换。
- 中药泡脚:艾叶15g+生姜5片煮水,睡前泡脚20分钟温经散寒。
- 结构异常处理
- 子宫憩室致经期延长:彩超确诊后,中药+针灸关元、子宫穴。
《黄帝内经》核心引用
- 治未病思想
- 原文: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法论》) - 解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情志等维护健康。
- 原文:
- 阴阳五行理论
- 原文: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解读: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疾病源于阴阳失调。
- 原文:
- 脏腑功能与养生
- 原文: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解读:脾胃为后天之本,心脏主宰神志,养生需调养脏腑功能。
- 原文:
- 情志致病理论
- 原文: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 解读:情志过激导致气机紊乱,是百病之源
- 原文:
《黄帝内经》养生箴言
-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金匮要略》经典引用
- 杂病治疗原则
- 原文:
“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 解读:强调疾病传变规律及整体调理的重要性168。
- 原文:
- 经典方剂应用
- 桂枝茯苓丸(《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桂枝茯苓丸主之。”
功效:活血化瘀,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268。 - 乌头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功效:温经散寒,治疗寒湿痹痛678。
- 桂枝茯苓丸(《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 湿邪致病与治疗
- 原文:
“湿伤于下,雾伤于上……清邪居上,浊邪居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 解读:湿邪分寒热,需辨证施治,如寒湿用温阳化湿法56。
- 原文:
- 虚劳病调理
-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解读: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改善虚劳症状。
- 原文:
《金匮要略》食疗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改善虚寒体质。
- 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治疗百合病(焦虑失眠)
Leave a Reply